- 发布时间:2424-04-26
如何能做到无我和空呢?就是要通过一些方法,包括冥想、禅修等方式做练习,而达到正念的状态。所以,正念不是练习的名称,而是达到的一个状态。正念这个词来自于佛教里的“八正道”。
八正道指:
(1)正见:正确体见诸法之理性而不谬误,亦即坚持佛教四圣谛的真理;
(2)正思维:又称正志,根据四圣谛进行思维与分别;
(3)正语:正确的话语,说话应该诚实可靠,不说谎。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,不说妄语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;
(4)正业:正确的行为,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,不作杀生、偷盗、邪淫等恶行;
(5)正命: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;
(6)正精进:又称正方便,精进意味着摆脱烦恼,成为更好的自己;
(7)正念:觉知,学会觉知自己,并且无我;
(8)正定:专注于禅定之中。
正念在心理学界过去也曾经被翻译成内观,简单来说,就是和此时此地在一起,觉察和关注自己的思维、情绪、想法、行为、躯体感受、保持开放的觉察,不评判。
正念和我们通常讲的“活在当下“和”放下“有关系。
活在当下
很多人都说活在当下,但是很难做到,我们很多时候在为过去发生的事内疚、遗憾、愤怒或是抱怨、悲伤,要么就是为未来的事儿担忧、焦虑。而且我们经常走神,思绪经常跑了很远,跑去很怪,很恐怖的地方。
其实,能活在当下真的不容易,我们极容易被环境,一个情景或一个念头扰动,被带走,这个过程里,对当下的体验是丧失的。
我们有时活在对过去经历的懊悔之中,或是对未来的担忧,而当下的工作,生活都被这些胡思乱想填满了,正常的工作很难专注,对亲人和朋友的温暖也很难觉察到,生活质量在降低。
有很多技术是和当下有关的,比如:冥想、瑜伽、一些放松的技术。这里教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“观呼吸“的正念练习,大家可以尝试去做一下。
首先,找到一个放松的方式坐好或躺下,当你准备好的时候,就开始觉察到你正在呼吸着,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鼻孔的边缘,注意到气息进入和离开鼻腔的过程。
然后就去感受你的呼吸,空气流经你的鼻孔、鼻腔、进入你的咽部、气管、支气管、肺部,然后又慢慢离开这些器官的感觉,感受气流的温度、湿度,还有这些器官的感觉,尽你所能的去全然的关注你呼吸的感觉。
你坐在这里关注每一次呼吸,尽可能的去接近每一次吸气,空气进入身体的整个持续过程,以及每一次呼气,空气离开身体的整个过程,随着呼吸的流动和改变去感受你的呼吸。
一个瞬间又一个瞬间......最好你能够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,一直让身体的某个部位和你的呼吸在一起,所以,如果你开始时注意的是腹部或者鼻腔,那么建议你一直在那个部位感受你呼吸的感觉,而不用在各处转移注意力。
作为初学者,可以用数呼吸的方法,在吸气的时候数1,呼气的时候数2,一直数到10,再往复从1开始数数。在整个过程中,同时关注呼吸的感觉。
通过温和的观察,安稳的存在于觉知之中。如果你已经忘记了数数,或是数过了,说明你开始走神了,请回到对呼吸的觉察上来。
在数呼吸的时候,脑海里也会出现一些想法,不要去评判他们,看到他们,然后再回到对呼吸的观察和计数上来,让这些念头和想法自由的飘来飘去,不去扰动,不去抓住他们。
放下
对于一段仇恨,最好的放下,是想想有一片荆棘丛生的树林,你想象你的仇人穿过这片树林,而不被伤害到。放下是正念觉察后的接纳。
(1)执
这就先要觉察,看看我们抓住的是什么?我们抓住的往往是一个念头,想法。
在佛教里,没有修行、没有学习佛法的人叫无明,会常常与各种念头融合,这种融合叫执取。在心理学上,很多人没有心理成长的经历,还在自己的模式中重复着各种矛盾和冲突,也和这个无明相似。
(2)接纳
在正念的过程中,通过觉察看到自己执取的念头是什么,才能去接纳,释怀,这个方式叫慈悲,对自己慈悲,才能对别人慈悲。
我们是卑微的,也是高贵的,是弱小的,也是强大的,看到自己的弱点,不是问题,不接纳才是问题。正念是不执取,不评价,没有好坏对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