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发布时间:2424-04-26
怎样才算是认清了自己,了解了自我?可能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、将要去向何方、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都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。
这种状态也叫做—完成了“自我认同”。认清自己,是每个人都要完成的人生任务。
自我认同,或者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,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。自我认同的形成,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。
同时,人们也正是在不同的尝试和选择的过程中,才逐渐地认识自己,获得一种自我认同。
在埃里克森看来,自我认同的形成,并不是一种简单经验“累加”,而是“整合”。
在结识了不同的朋友,尝试了各种类型的事情之后,我们的内心会更加清楚自己在交友、规划未来、寻找人生意义的时候,背后那些一以贯之的信念和价值是什么,那些在我们看来可以定义我们,或者那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,到底是什么。
为什么了解自己这么难?
1.教育方式延迟自我认同的达成
12-18岁的青少年本应该在这个更少现实压力的阶段,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与未来发展、宗教信仰、亲密关系等探索活动中去寻找自我。
但现实情况却是,这样的探索过程往往被现今的制度化教育所挤占,孩子们都在一味地求学,即便参与了很多课外活动,却也仍是以升学为目的的。
2.家庭教养影响自我认同
心理学家们发现,那些与父母相互尊重,有着稳固感情基础,同时父母能给予他们更宽松的个人空间的孩子,更有可能随着自我的探索而获得一种自我认同。
但那些总是被父母忽略或拒绝的孩子,既很难从父母身上模仿或学习着去认识自己,也很难做出寻找自我的尝试(可能会被视为挑战或叛逆)。
而那些与父母关系过于亲密,完全由父母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,则从不敢挑战父母权威,也不愿脱离父母形成“自我认同”,他们完全依附于父母的决定。
3.“自我认同”这个任务可能会持续终身
受到发展阶段理论的影响,人们总会觉得一个阶段的危机解除,任务达成,便可以一劳永逸了。
但事实却并非如此,尤其在自我认同这件事情上,即便人们在某个阶段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自我的认知,这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不再改变。
很多成年人也仍然会在多年以后被这个问题所困扰,重新提出“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”这样的问题,即便此前已经有过答案。
这通常会发生在当原有认知和新环境发生冲突,或者是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的时候,可能是一些重要的人生转折,比如就业、结婚、生子,也可能是在面临一些机遇的时候。